1月6日,《人民日报》以专题形式报道了沈鼓集团转子车间数控车工马长好,通过探索加工制造前沿技术,不断改进操作方法,实现了日常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——
【绝活看点】
马长好:二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叶轮精加工,发明了“八点平均找正法”、正反削相结合加工方式等100多种新方法,提出了薄壁套加工方法及工装研究、叶轮锻件尺寸优化等创新方案,参与创新项目400多项。经他手的产品应用于许多大型空气压缩机设备上。
绕着叶轮原件,仔细观察外观,确认没有缺陷,再将其吊装到机床上,测量尺寸、做记号、找正、选择车刀和程序、根据图纸要求安排工艺流程……早上7时20分,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子车间里,马长好(见图,受访者供图)围着一个叶轮原件忙碌着。
在他面前的,是一个直径1.75米的叶轮,超出机床最大加工直径0.25米。这是他加工过的尺寸最大的叶轮,难题在于安装固定。“这个叶轮直径大,只能卡住工装轴,工装轴特别细,很容易因振动影响精度。”为了解决难题,马长好提前做好了4个圆弧卡块,又做了加长杆用于加固。车削时,他全神贯注地控制机床转速,随时观察调整车刀位置。
在他的操作下,车床启动,车刀与叶轮表面接触,削下一卷卷铁屑,带起一缕缕轻烟,几番车削,叶轮的弧度愈发完美。
马长好是沈鼓集团转子车间的一名数控操作工。他所从事的工作是叶轮精加工。这项工作要求极严,工差要控制在0.02毫米以内;稍有不慎,价值几十万至几百万元的叶轮就可能报废。
今年46岁的马长好,二十多年如一日从事叶轮精加工,同时不断夯实理论基础。他从中专文凭一路自学取得本科学历。他不仅对技艺熟稔于心,并且常常进行创新,经他手的产品应用于许多大型空气压缩机设备上。
2019年,转子车间试点数字化、智能化生产线,每台数控车床前的工位电脑和手机就像一个个资源库,轻点屏幕就能查阅高清晰度的电子图纸。面对屏幕,马长好点击“开工”,生产状况就从“派工中”变成了“加工中”;等车削结束,再点击“完工”,工件就自动进入下一道工序。
为了能熟练操作这套智能系统,马长好专门学习了5s现场管理与实战经验、办公软件培训等线上课程。2022年初,他又提出了薄壁套加工方法及工装研究、叶轮锻件尺寸优化等创新方案。
“处理智能生产线上的各种难题,离不开操作工人的匠心。”20多年从事与机床相关的工作,马长好有着对智能生产线的独到理解,“车到最精细的位置,还是需要人工操作才能完成。叶轮的角度、切口的设计、材质的硬度,都需要人去感知。”抚摸着加工好的工件,马长好说,要完美加工一个工件,就好比雕琢一件艺术品,需要耐心和细致。
敢于创新、善于创新是马长好一贯坚持的理念之一。在沈鼓集团进行十万空分压缩机产品制造时,由于叶轮外圆倾斜,无法装夹到机床上;马长好根据叶轮角度,自主设计了一套精致的圆弧夹块及角度夹垫工装,成功地解决了难题。通过一套小小的工装,每件叶轮加工成本节约了4万多元。
去除传统的叶轮不平衡量,需要手工修磨,易产生粉尘、劳动强度大,而且效率低、质量差。马长好探索出车削不平衡量去除法,先将叶轮找偏,根据不平衡量的多少,对叶轮进行程序编写、模拟、试切,走刀,最后判断去除铁屑的克数是否与不平衡量一致,“一条线、一把尺、一支笔、一把刀,解决了叶轮平衡大问题!”
提出“八点平均找正法”,探索正反削相结合加工方式,解决叶轮加工磕碰划伤问题,解决超重产品的铣前加工难题……20多年来,马长好发明了100多种新方法,参与创新项目400多项;每年为集团节省上千万元生产成本、创效600多万元。
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时,马长好时常天未亮就从家里来到车间;看似普通而枯燥的工作,他却乐在其中;他也常常把自己的新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和工友。在他的带动下,叶轮加工组的整体加工效率几年间提升明显,“没什么秘诀,就是踏踏实实立足岗位,兢兢业业把工作干好。”马长好说。